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22篇
  免费   4148篇
  国内免费   5439篇
测绘学   1161篇
大气科学   3082篇
地球物理   3201篇
地质学   12327篇
海洋学   2328篇
天文学   7232篇
综合类   1158篇
自然地理   2820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862篇
  2021年   949篇
  2020年   891篇
  2019年   1007篇
  2018年   888篇
  2017年   837篇
  2016年   878篇
  2015年   1041篇
  2014年   1304篇
  2013年   1392篇
  2012年   1481篇
  2011年   1573篇
  2010年   1554篇
  2009年   2010篇
  2008年   1816篇
  2007年   1847篇
  2006年   1792篇
  2005年   1484篇
  2004年   1337篇
  2003年   1241篇
  2002年   1054篇
  2001年   917篇
  2000年   854篇
  1999年   751篇
  1998年   675篇
  1997年   430篇
  1996年   351篇
  1995年   307篇
  1994年   304篇
  1993年   243篇
  1992年   199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7篇
  1954年   10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1、2004和2007年4期GPS观测数据为边界条件,使用非连续接触有限元技术构建陇西块体二维有限元模型,在摩擦系数不确定性分析基础上,计算区内主要断裂带滑动速率。结果表明,现今地壳形变运动状态下陇西块体的北东向运动在海原断裂附近受到鄂尔多斯块体、阿拉善块体阻碍,陇西块体周缘的海原断裂带、老虎山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呈现左旋走滑特征,滑动速率为3.5 mm/a、2.2 mm/a和1.9 mm/a,说明在青藏高原推挤作用下以上关键部位正在进行快速的构造应变积累。  相似文献   
42.
Two photometric follow-up transit (primary eclipse) observations on WASP-43 b and four observations on TrES-3 b are performed using the Xuyi Near-Earth Object Survey Telescope. After differential photometry and light curve analysis,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two systems are obtained and are in good match with the literature. Combining with transit data from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residuals (O ? C) of transit observations of both systems are fitted with the linear and quadratic functions. With the linear fitting, the periods and transit timing variations (TTVs) of the planets are obtained, and no obvious periodic TTV signal is found in both systems after an analysis. The maximum mass of a perturbing planet located at the 1:2 mean motion resonance (MMR) for WASP-43 b and TrES-3 b is estimated to be 1.826 and 1.504 Earth mass, respectively. By quadratic fitting, it is confirmed that WASP-43 b may have a long-term TTV which means an orbital decay. The decay rate is shown to be P? = (?0.005248 ± 0.001714) s·yr?1, an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results. Based on this, the lower limit of the stellar tidal quality parameter of WASP-43 is calculated to be Q*1.5×105, and the remaining lifetimes of the planets are presented for the different Q* values of the two systems, correspondingly.  相似文献   
43.
针对实际工程应用中遇到的参数带有范围约束的情形,提出带椭球约束的平差算法,并给出其具体模型和解算步骤。数值模拟实验和病态测边网数据计算表明,在处理病态问题时,最小二乘平差(least-squares,LS)已不适用,而与岭估计、奇异值分解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以及不等式约束相比,本文算法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44.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n the seismic fault plane can reflect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urther study the fine structure of fault plane.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earthquakes around the Dujiangyan fault in Longmenshan fault zone, we derived the average dip angle of Dujiangyan fault is 45.1° based on the seismic moment tensor theory. In order to refine the fault geometry structure, this paper decomposed it into multiple sub-fault planes along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fault plane and forms a number of models A13, B13, A23 a, A23 b, A23 c, B23 a,B23 b and B23 c, then calculated the sub-fault's dip of each model. In order to clarify exactly which one of the fault models is closest to the real fault model, the fault slip was carried out for each model in turn, then compared the surface displacement of each model with GPS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23 c model with high dip in shallow and small dip in deep is the best model, the lengths of each subfault of Dujiangyan fault from south to north are 33 km, 21 km and 46 km, respectively. When the depth of the fault bottom is about 11 km, the dip angles are 70.56°, 67.41° and 45.55°.When the depth of the fault bottom is about 30 km, The fault dip angles are 44.55°, 29.18° and 44.25°.  相似文献   
45.
基于1992~2016年4个时相的遥感数据, 对盐城滨海川东港至梁垛河口岸段进行景观分类, 分析湿地植被类型及分布, 借助转移矩阵法探究滨海湿地植被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 茅草、芦苇、碱蓬, 米草为川东港至梁垛河口段主要湿地植被类型。1992~2016年植被总面积减少, 其中茅草几近消失殆尽; 芦苇、碱蓬面积持续缩减; 米草面积大幅增长。1992~2000年植被面积快速缩减, 大面积的茅草碱蓬地被开发为耕地; 2000~2009年养殖塘侵占湿地植被, 规模剧增。2009~2016年, 米草向海方向扩张的同时靠陆侧转变为养殖塘。川东港至梁垛河口的植被演变是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受淤积型海岸影响, 另一方面受政策引导下的各类滩涂开发活动, 及互花米草的引种所带来的快速扩散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为盐城滨海湿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6.
大量的钻孔资料表明,平原地区及其海域沉积物中普遍有硬质粘土层的存在。硬质粘土层在工程地质、地理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高层建筑的持力层,而且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事件、古气候演变的良好载体。该文阐述了硬质粘土层的一般特征、成因以及在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年代学、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硬质粘土层在年代、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方向,认为黄河三角洲硬质粘土层研究较少,需要开展大范围的、系统深入的、多学科的宏观和微观综合分析,挖掘硬质粘土层蕴含的古环境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一直以来,海啸波特征作为表征海啸潜在破坏性的参数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针对近场极端海啸事件造成的灾害来说,这种表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然而总结分析历史海啸事件造成的损失发现:在远场近岸及港湾系统中,海啸诱导的强流却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陆架或港湾振荡导致海啸波幅快速升降诱发强流,可能促使港工设施受到威胁及损害,进而对海啸预警服务及海事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全面理解与评估海啸在港湾中诱发的灾害特征,探索港湾中海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发展针对港湾尺度的海啸预警服务指导产品尤为迫切.受限于海啸流验证数据的缺乏及准确模拟海啸流技术方法的诸多不确定性,大部分海啸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水位特征的研究及验证,可能导致对港湾中海啸灾害危险性认识的曲解与低估.本研究基于非线性浅水方程,针对夏威夷群岛三个典型港湾建立了精细化海啸数值模型(空间分辨率达到10 m),并联合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分析了日本东北地震海啸在三个港湾及其邻近区域的海啸特征,波、流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精细化的海啸港湾模型模拟结果可信.模拟发现港湾中较小的波幅,同样可以产生强流.综合分析日本东北地震海啸波、流特征对输入条件不确定性的响应结果发现:港湾中海啸波-流能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这与港湾系统中海啸波的驻波特性相关;相比海啸波幅空间特征,海啸流特征具有更强的空间敏感性;海啸流时空分布特征对输入条件的不确定性响应比海啸波幅对这些不确定性的响应更强,海啸流的模拟与预报更有挑战性;不确定性对海啸流计算精度的影响会进一步传导放大港湾海啸流危险性的评估及对港工设施产生的应力作用的误差,合理的输入条件对海啸流的精确模拟至关重要.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从海啸波-流特征角度更加全面认识近岸海啸灾害特征,拓展海啸预警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为灾害应急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辅助决策产品.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科学探测台阵的678个地震台站及2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9,641个地震共约160000条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基于稀疏约束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上地幔800 km深度范围内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在东经104°附近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盆地间存在岩石圈深度的构造边界,这表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可能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北纬38°线为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在岩石圈范围内南北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鄂尔多斯南部上地幔200~300 km深度范围显示为高速异常,而鄂尔多斯北部上地幔显示大面积的低速异常.这一现象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南北两部分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本文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断,由于青藏高原、阿拉善地块向东北方向推挤以及岩石圈的拆离引起的上地幔扰动导致了地幔上涌,上涌的热物质改造了鄂尔多斯西北缘地区的岩石圈,并使该区的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也可能是东经104°边界带和北纬38°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49.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8日至10月31日期间四川九寨沟MS7.0主震及5200个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4036个重定位地震事件.采用中国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宽频带垂直分向波形数据和W震相反演方法,得到了主震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分别沿NNW和SSE两个方向扩展,展布长度约58 km,且这些余震主要集中在22 km深度之上.余震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分区特性,即在主震NNW方向约5 km处存在明显的西北和东南两区余震活动分界线;西北区的余震由深至浅具有较好连续性,而东南区却在约10 km深度处存在不连续性.余震分布的这种分区特征,说明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余震分布与主震破裂特征的一致性,证实了我们定位结果的可靠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展示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46°/83.7°/-177°,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55.7°/87.1°/-6.3°,最佳质心深度为15.5 km,矩震级MW为6.5.根据余震分布较为垂直和主震震源机制解两节面的倾角均在80°以上,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推测此次九寨沟地震为与节面Ⅱ参数相近的一次高角度的左旋走滑型事件.  相似文献   
50.
福建仙游震群序列发震构造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双龙  邱毅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6):1306-1311
福建仙游地区自2010年8月开始出现地震序列活动,2012年地震活动水平有所提高,2013年以来地震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ML3.0以上地震集中活跃。福建数字化地震台网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记录到丰富的观测资料。通过利用P、S波到时数据对ML≥1.0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发现地震序列空间位置和震源深度呈现出不同的时段性分布特征。同时利用福建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波形资料,采用"剪切-粘贴"法,获取了ML≥3.5的震源机制解和最佳震源深度。通过震群序列活动特征、震源位置分布、震源区断层活动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特征综合判断认为:仙游震群序列为库水下渗促使断裂滑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属于水库诱发型构造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穿过库区的NW向石苍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